大明嫡长子_第686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686节 (第2/3页)

总的来说,这也是一项十年之久的施策。

    ??眼下,虽说这件事会耗费百万的银两,但仍不是大臣们最为着急的事项。

    ??整个京师的朝堂现在都大眼盯着南京。

    ??消息不止皇帝可以收到,各路人马都接到了南京‘大乱’的说法。

    ??杨廷和即便有再深的涵养功夫,也坐不住了,不仅是他,好些个臣子全都和他一起去找王鏊。

    ??得进宫,得见到皇上。

    ??乾清宫。

    ??随着奏疏一道道的上来,朱厚照多少心中也有数了。

    ??侍从室来报,今日递条子的太多,时间都排不开,但朱厚照却很明白,所以干脆下旨让他们全来。

    ??说起来,从‘术’的角度来讲,他现在有更好的办法,比如说,躲。

    ??刘瑾在江南做的事他完全预料得到,哪怕真的杀了几个大臣,那也不算什么,所挑动的这些朝堂震动自然也可以预期。

    ??所以躲起来,等刘瑾全部杀完了,事情自然就能了结。

    ??但是……

    ??“朕御极之初,就曾说过,朕既为皇帝,治国当行大道,用术治国,虽然也可,但朕不屑为之。你们今日一道入宫,不开口朕也明白,为了刘瑾、为了江南是不是?”

    ??乾清宫的场景,皇帝尊贵却负手站着,大臣位低,但是却坐了两排。

    ??“皇上,”一向不会直接反对的杨廷和微微起身,“江南之地,固然有对朝廷之策阳奉阴违者,可放刘瑾这样大肆冤杀,未免……未免有些太过刚猛。陛下说这是治国之道,恕微臣愚钝,实在不能理解。”

    ??“是啊。”王鏊也语气软起来。

    ??到这个年头,皇帝的性子他们是明白的,那肯定是吃软不吃硬。碰上这种大事,要是来硬的说不准会激起皇帝的怒意,倒不如软着说。

    ??“杨阁老此言在理,还请陛下能够收回成命。若是为了推动清田令,江南的官员士绅经此一吓也足够了,想必更无人再敢延宕半分。”

    ??秋风从殿外吹进来,皇帝的鬓发随风飞舞着。

    ??而他的身后,吏部尚书梁储、户部尚书何鉴、礼部尚书王华等人纷纷开口劝谏。

    ??朱厚照始终眯着眼睛看向远方,“诸位爱卿,你们的意思朕都明白了。当初杨一清也是同样的话,朕为了天下清田令,赶走了杨一清,直至现在每每想起这件事还是觉得有些愧对杨一清。”

    ??众人闻之心中颤动,皇帝的那些心计城府,做了就做了,他不说,也没人敢公开说,可现在身为天子却自己说了出来……听起来还真是有几分怪异的感觉。

    ??“杨一清少时成名,才学非凡。入仕为官以后,清廉守正,颇多建功,巡抚陕西时督理马政,马政之弊半为之除;

    ??总督三边时,练兵马、修边堡。当时朝廷还无今日之国力,一次蒙古军犯固原,总兵官曹雄竟然拒绝派兵援助,杨一清率轻骑自平凉昼夜行军,抵御入侵并发动奇袭,击退蒙古军的进犯。此后他以延绥、宁夏、甘肃三地有警不相援,重新思索朝廷的备边之策,最终在正德二年,替朝廷击溃鞑靼大军。

    ??入朝为内阁以后,为政通练,宽大待人,人或訾(音同子,说坏话的意思)己,反荐扬之。十年时间为朕署理国事,替大明推荐有王廷相等一众干臣。

    ??你们当中不少人对他也是很熟悉的,大明能有今日,杨一清功不可没。他在的时候,百官各遵己劳,朝廷上下有度,这是辅国的大才,是百年难遇的名臣。后世人论起弘治、正德两朝,杨一清是绕不开的人物。

    ??就是这样的人物,现在被朕赶到了新疆牧马种棉。”

    ??朱厚照闭起双眼,他说这些并不是为了捧杨一清,也不是要无端抒发自己的愧疚之情,在紫禁城那么多年,他哪里不知道情绪的无意义。

    ??但这一段话确实是真心话,而且符合事实,在场的臣子对其不满的有,但只要秉持公正之心,应当对他的功绩不会否认太多。

    ??王鏊和杨廷和则心有感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