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嫡长子_第691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691节 (第1/3页)

    ??“请皇上吩咐。”

    ??“首先是户部,照这个形式看,今年江南的形势是好不了了,多多少少的也会影响海贸。好在海贸的周期长,现在这档子事,主要是明年出海的货物会少许多,换言之,明年的海贸收益会有所减少,户部要提前谋划,预估减少规模,同时做足准备。何鉴,朕是认真的,听明白了么?”

    ??“是。”

    ??这是提前防备,实际上到了明年,日本那边的银山想必会有起色,应当能补上这空缺。不过这就是房地产开发商,未来的收益能不能堵住未来的窟窿,这有时候就看命,有可能堵得上,可万一堵不上呢?

    ??朱厚照不喜欢掌控不住的感觉。

    ??这就叫有备无患。

    ??“此外秋粮耕种也是好不了了,这一点兵部和户部一起去做,王璟,你通盘考量一下,三日后给朕一个数,向江南调些军粮。老百姓种不出粮食,朝廷不能不管。京通仓的粮食本就是用来应对此等特殊情况的,老是放在里面养老鼠也没甚意思。”

    ??杨廷和、张璁等心中狐疑,向江南调军粮?那是自古富庶地啊。

    ??“陛下。”王璟上禀,“江南原本繁庶,便是有些乱象,也不是赤地千里的景象,大部分百姓之家还是能种上粮食的,而且张阁老也在料理丈田后续事宜,想必影响不会那么大。再者,京师离江南有千里之遥,倘若江南真的缺粮,他们也可就近从江淮和浙江地区购买,这比从京师调要省力的多。”

    ??明清之际,都是南粮北运,哪有北粮南运的。

    ??哪知道朱厚照竟也同意了,“就近购粮当然也是一个办法。不过你们不知道市场二字吗?缺粮的时候再去购,商人奇货可居,粮价高涨,百姓如何负担得起?运送军粮能够在关键的时候平抑粮价,况且江南的影响没那么大,是你自己关在门里猜测的,万一你预估出了差错,影响更大呢?到那个时候,老百姓急着要粮食,你说一句‘微臣之过’又有何意义?”

    ??最后的一条理由说出来,王璟也就不多说了,因为确实是他自己的个人揣测。

    ??“皇上思虑周全,臣今日回去后便下令征集船只。”

    ??实际上朱厚照并不是料事如神,他之所以掩人耳目的做这件事,是因为已经收到锦衣卫的消息,作为后世来客,正德年间的这桩大事他还是记得清楚的,所以自然会仍然提前盯着。

    ??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,像是道义、价值观这等东西,你和陶渊明这等不愁生活的人讨论是可以的,对于大部分人来说,养活一家老小才更重要。

    ??所以鲁迅先生说学医救不了中国人,很多很多人,只想混口饭吃,其他的不想多管。

    ??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,朱厚照现在开始往江南调军粮,另外一边的浙江则有军饷,到时候他的军队就是八个字:粮饷到位,神仙干废。

    ??当然,也别把大臣都当傻子,这些人现在很精很精了,朱厚照一看他们的面容就知道他们心里头仍然怀疑,这也没关系,末了,他多添了句:

    ??“这件事暗中做,不要大张旗鼓。你们都不要与旁人多提。”

    ??六位臣子虽面色不动,但心里已如明镜,“是。”

    ??第七百八十五章 天子之怒

    ??乾清宫内。

    ??这六人当然不知道皇帝是为了宁王在做这些准备,他们只以为天子是下定了决心,要把江南给犁一遍,哪怕是有反贼作乱,那也在所不惜。

    ??回过头来,朱厚照再把王鏊急匆匆送过来的奏本拿出来看。

    ??尤址似乎也没有慢很多。

    ??大致扫了一眼以后,他明白过来了。

    ??略有奇怪的说:“……看你们如此着急,朕还以为刘瑾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大事。”

    ??他把奏本摊开,“这些案子,不都是有理有据的么?司礼监这里,案卷也提供上来了。这几十人作道貌岸然的君子状,实际上或多或少都是为了自己与本族的利益,有何不可杀?”

    ??王鏊还有准备,他拱手上禀,“陛下,奏本上是写了许多罪名,不过仍有可能是为人陷害,毕竟短短几日功夫,又定了几十人罪名,实在没有道理。而且,刘瑾倒行逆施,致使朝廷大失人心,眼下已有近百人递交辞呈,弃官而不做。辞呈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